2020年1月,国家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逐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意见提出,要按照“禁限一批、替代循环一批、规范一批”的思路,推进三项主要任务。意见明确,到2020年,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在塑料污染问题突出领域和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塑料减量和绿色物流模式。到2025年,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塑料污染得到一定效果控制。
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都在2020年相继出台了史上最严的禁限塑新规,着重强调塑料制品的源头减量、循环使用、再生利用和环保处置,从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的全过程和各环节明白准确地提出了分阶段目标和系统性治理要求及任务措施。随着禁限塑新规的分步推进,塑料购物袋、塑料吸管、塑料餐具、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塑料包装袋、编织袋、胶带……这些在日常消费生活中普遍的使用的塑料制品都将面临禁止或限制使用。
为了解禁限塑新规在长三角消费领域的落实情况,进一步发挥消费侧对禁限塑新规的推动作用,长三角消保委联盟从2020年12月-2021年2月开展了长三角禁限塑新规消费侧专题调研。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消保委组织近千次实地消费体察、开展线上线下逾万名消费者问卷调查、会同上海社科院组成课题组深度访谈专家、专业机构和塑料袋生产企业、零售餐饮企业,从多重维度以全产业链视角汇总情况,分析研究痛点堵点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1、长三角花了钱的人“禁限塑”有非常高的知晓度和支持度。禁限塑新规社会关注度高,通过相关新闻报道和新媒体的传播,以及今年1月以来禁限塑新规在零售餐饮市场的落地,绝大多数消费的人都知道“禁限塑”。调查表明,长三角受访者中知道“禁限塑”的比例高达92.9%。第三方研究显示,中国消费者已逐渐将绿色可持续消费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这种趋势在长三角更为显著。本次调查显示,长三角收房的人说非常支持或比较支持“禁限塑”的比例高达90.1%。
2、禁限塑新规已经基本实现零售餐饮市场(限定业态)不同规模企业的全面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消保委实地消费体察了1640家企业,禁限塑新规在商场的落实率达到了78.6%,超市为77.5%,药店为58.8%,书店为73.0%,大型饭店为90.1%,中型饭店为82.5%,小型餐饮店为64.3%,外卖为75.6%。消费者调查也显示,认为本地“禁限塑”落实情况非常好的长三角受访者超过了六成。
3、消费侧发力拉动可降解塑料袋供给迅速增加。通过深度访谈塑料袋生产企业发现,企业90%以上的产能慢慢的开始调整,部分转型为生产纸质袋,部分转型为可降解塑料袋。企业表示可降解塑料袋已渐渐成为发展的新趋势。未来3-5年将迅速占领市场,成为普通塑料制品的替代品。据业内人士预测,全球包装市场对可降解塑料的需求量将在2023年达到945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3%。目前由于需求旺盛,原材料PBAT和PLA货源紧俏价格持续上涨加快,也带动了上游企业的扩容增产。
禁限塑新规是从生产和使用企业的角度设计制定的,限定行业,细分品类再设置禁止与限制的时间点,内容复杂严密。禁限塑新规相关的技术规范庞杂,仅国标就有9件,还有众多的区域标准。用于识别的“可降解”标识又有十几种之多。虽然调查显示,长三角受访者中对“禁限塑”的知晓度达到了92.9%。但涉及到具体问题,“搞不清、看不懂”的情况还是较为普遍。本次消费者调查对于禁限塑新规基础知识做了简单测试,能够完全答对的受访者不到2.5%。
调查同时显示,在禁限塑新规实施前,仅有14.5%的受访者去菜场买菜时会自带购物袋,去超市购物时会自带购物袋也只有32.5%。考虑到长三角城市消费者工作生活节奏较快,很多购物买菜都在上下班路途中完成的。因此,消费者贴身携带购物袋的习惯养成,一方面靠“禁用”倒逼,另一方面还需要各方协同积极引导。
此外,解除消费者的顾虑和担忧对于禁限塑新规实施也很重要。比如,禁限塑新规豁免了基于卫生及食品安全目的,用于盛装散装生鲜食品、熟食、面食等商品的塑料预包装袋、连卷袋、保鲜袋等。但调查表明,因为可接触食品的塑料袋并没有相关标识,60.6%的受访者对商家提供的食品包装袋是否安全表示怀疑。又比如,在四地消保委的体察中,有不少在小餐饮店就餐的花了钱的人店家提供的重复使用的餐具的卫生状况不放心。
消费者支持禁限塑,也愿意为绿色消费支付更多的费用。但前提是可降解的替代品要让我们消费者有好的体验。本次调查聚焦了“无纺布环保袋”“餐饮外卖”和“纸吸管”三个问题,调查的最终结果表明,完全靠简单替代是无法覆盖纷繁复杂的消费场景和消费需求的。
(1)近三成的无纺布环保袋被用作垃圾袋,浪费巨大。76.4%的长三角受访者中表示家中有环保袋。其中超过五成的家庭有8个以上的环保袋。但42.6%的收房的人说因为无纺布环保袋“质量差”“难看”而不会在外使用。更有近三成的收房的人说,会把无纺布环保袋直接用作垃圾袋。
(2)数量巨大的餐饮外卖成为塑料垃圾的增长源。调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长三角受访者中有3.6%表示几乎每顿都外卖,22.4%表示几乎每天一顿外卖,59.5%表示一周若干顿外卖。随着“Z时代”成为消费主力,外卖量增长还会持续。如果仅从替代角度提限塑要求,而不对外卖模式做重构,由外卖塑料餐盒带来的环境威胁大概率会与日俱增。
(3)纸吸管无法替代塑料吸管,成为行业痛点。有行业统计表明,在我国一次性吸管每年会产生三万吨塑料垃圾。对塑料吸管的禁用势在必行。但替代品纸质吸管因为体验度差而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同。调查表明,56.0%的长三角受访者不愿意使用纸吸管。因此有专业的人建议饮品店就要改变产品包装,改为带吸口的杯盖。或改变饮品配方,让我们消费者不用吸管仍然能获得很好的口感。
课题组通过访谈专家、专业机构和塑料袋生产企业发现,可降解商品市场存在无序竞争的情况。可降解塑料可大致分为生物分解、光降解、热氧降解、可堆肥降解等。每种类型适用的标准、生产的基本工艺和成本都不一样,降解程度差异也非常大。尽管降解程度高的产品理论上应该被优选使用,但在市场之间的竞争中不同降解程度的产品同为“可降解塑料袋”,成本和价格成为最主要的竞争因素。可降解商品市场也许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
专家还指出,当前大量产能转向可降解塑料制品,检测成为堵点。如生物可降解塑料的正规检测时间长,通常检测周期要3-6个月,且费用较为昂贵。如果采用快速检测,仅能检测塑料制品的成分。而塑料中含可降解的成分与塑料是否可降解却无必然关联。
此外,小商家和消费的人在采购可降解塑料袋中也遭遇能力不够的困境。商场、超市和大饭店一般会直接向生产企业定制,而小商家和消费的人只可以通过网络等渠道购买。课题组通过几个网络站点平台的检索发现,“可降解塑料袋”产品很多,印着不同的“可降解”标识,价格差异度也非常大。由于缺乏可比较的信息,小商家和消费的人都无从判断和选择。
1、切实提升消费者对于禁限塑新规的理解度和执行力。一是从“概念导入”到“知识普及”进一步加大对禁限塑新规的宣传力度,要让我们消费者掌握禁限塑必备的知识。二是根据禁限塑新规每个阶段的要求,让我们消费者明明白白知道禁限塑会带来日常生活的哪些新变化,自己该如何配合。三是社会协同引导和鼓励消费者养成“自带购物袋”“不使用塑料一次性餐具”等消费习惯。
2、积极为消费侧助力禁限塑新规落实创造有利条件。一是清理归并各类“可降解”标识,方便消费者与小商户选择购买可降解塑料制品。二是加生监督检查,消除消费者对于小餐饮重复使用餐具的卫生担忧,同时建议设置可接触食品塑料袋专用标识,方便消费者辨识。三是多措并举推动相关行业提质升级,创新更好的环保产品满足多种场景的消费需求。
3、统筹布局促进消费侧与供给侧在禁限塑新规实施中形成合力。一是建议通过税收等手段让不可降解塑料使用量较大的消费行业承担环境成本,促使其转变发展模式。二是完善标准和价格形成机制,使供给市场尽快形成以可降解程度为核心的有序竞争。三是建议政府投入资源研究更为科学高效的可降解塑料的检测判定方法,打通供给堵点。